現(xiàn)代庭園八度之道(華農(nóng)笨鳥 曾國強老師)
“道法自然”是中國人的世界觀,讓“大我”(我及周遭的一切)達到“道法自然”并自然而生;它又是達到目標的方法、道路、修道的法門,為將自然之物“用自然的方法”整理、規(guī)范到“極致的自然”;同時,“道法自然”也是而中國人為人處事的最高標準。
在歷史長河中,中國的上流社會認為園林是修道的最好載體,是融合文學、繪畫、書法、音樂、曲藝等中國藝術(shù)的藝術(shù),所以就將建造、經(jīng)營庭園作為修身修為修行修道之佳事,若得之便可“小隱于野”“中隱于市”、甚至“大隱于朝”。這樣,“道法自然”就成為了中國人建造庭園的最高目標、是方法、也是中國庭園的最高的標準。
- 道法自然:
- “道”:何為道?(老子)“到底了(極致)”為之道;何為道?趨向于“道”(目標)的道路、方法為在“道”上,為合道。
- “法”之解:一為“將**法之”,為“規(guī)范**”、“整理**”;二為“以**為法”,為“向**學習”、以“**為標準”。三:“向**學習”、“以**為標準”,來“將**規(guī)范整理”至“**狀態(tài)”;
- “自然”:第一為自然本身;第二,為一種狀態(tài)“自然”,物與物之間的關(guān)系:緣起及相互自然:自而然之,非常自在,有體現(xiàn)自我的作用和體態(tài),非常幸福的狀態(tài)。第三,自然(自然本身)處在自然的狀態(tài)下。
易經(jīng)所闡釋的物物之間的如何達到最自然的狀態(tài):五行相生相克作用下的平衡狀;民間所謂最佳人居風水(附圖)布局或地形。
- “ 法自然”,即為向自然學習用自然的方法、以自然為標準,把“自然”規(guī)范整理至“自然的狀態(tài)”;
- “道法自然”,自然和“大我”(我及周遭的一切)和合共生到“自然”即為“道”;它又是達到道(目標)的最佳方法、道路、法門——即將自然之物用自然的方法整理規(guī)范到極致的自然;同時,“道法自然”也是評判的極致標準;
- 中國傳統(tǒng)美學:(唐代畫家張璪)外師造化,中得心源。
藝術(shù)創(chuàng)作來源于對大自然的師法,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夠自動地成為藝術(shù)的美,對于這一轉(zhuǎn)化過程,藝術(shù)家內(nèi)心的情思和構(gòu)設(shè)是不可或缺的。
而中國園林是最高的中國傳統(tǒng)藝術(shù)創(chuàng)作。
- 《園冶》:巧于因借、精在體宜——-計成特別講“合宜”。美”講的是個體,而“宜”為中國人最為重視的。元素之間的相互關(guān)系:相互緣起需有因借,而相互之間需體宜。做到“雖由人作,宛自天開”。
- 朱景玄《唐代名畫錄》,將畫品分為四格:能、妙、神、逸。
蘇轍《汝州龍興寺修吳畫殿記》“畫有四格,曰能妙神逸,蓋能不及妙,妙不及神,神不及逸”
清金圣嘆評文章:心之所至,手亦至焉,文章之圣境也;心之所不至,手亦至焉,文章之神境也;心之所不至,手亦不至焉,文章之化境也。
- 能:基礎(chǔ)。
- 妙:技法精、微、奇、巧。(心知道、想到而做到做精)
- 神:《易經(jīng)》,陰陽莫測為之神。(心都沒想到、但卻做到了)
- 逸:化境,物我兩忘,出神而入化境。(心沒想、手沒刻意去做,但事卻成了)
- 馬克思:自然人化,人化自然。
第一部分,人的自然化,人進入自然,與自然合和;
第二部分,以人的感悟、情趣、世界觀,去賦予詩意給自然,給周圍的人給進去園子的人們有詩意、意趣、世界觀—-去將自然詩意化。
- 從道家追求的境界:神話——-仙化————山人:活得更久、不盡、深遠不盡
我們中國人的傳承:自古以來的仙人的思維(至少是山人)影響,希望將自己的家族的財富、審美、文化意趣、思維、精神傳承給后人、世人而更久、不盡。園林是合適的載體,給人以沉浸式的體驗,通過在園子里的活動——行望居游——現(xiàn)代人的“迎、行、居、賞、玩、憩、聚”,達到潛移默化、深入骨髓的傳承。
- 各種風格園林“觀”之對比:
- 中國園林:自然本無善無惡(本),為了某種理想、意趣而為善去惡(格物),出發(fā)點為文學(與山水畫一樣),去表達人的思想觀點、詩意、情趣、理想等;強調(diào)人進入,在不同的時間下、每個位置、都與自然發(fā)生身體的接觸,都能給予不同的感受,人與人的參與皆為園子的自然與美的一部分———人與自然為互為“和合互生”的關(guān)系(天人合一)。
- 日本園林(枯山水):物哀、禪宗的思維,以永恒不變?yōu)樽?,即如何保?/span>“不變”、保持在任何時候給所有人“不變的”的感受:靜謐、禪意。一個園子“只有一個不變的焦點或主題”,且所有的園子、無論經(jīng)歷多長時間,也“只有一個不變的焦點或主題”,就是營造某個路徑、過程,到達一個觀察點,坐下來靜觀一個焦點(場景、物件或活動),讓所有人獲得“不變的”的感受:靜謐、禪意。日本人將焦點(場景、物件或活動)視為佛、神,來敬畏、供奉、向往;所以人與場景特別是焦點的關(guān)系,為“觀想”———坐觀而體驗感受,身體不進入與其發(fā)生關(guān)系;
- 西方古典園林:神化、上帝,對神、上帝的崇拜,供奉神,以神所好為宗;自然全惡,以大量的鋪裝、大量的改造、幾何化自然,目標建造供奉神、上帝的詩意的永恒的場景。人用人改造過的自然,來供奉神、以及其活動。
- 西方現(xiàn)代園林:去神、無神,自然全善,強調(diào)自然生長,但也不進入;其出發(fā)點為理學,自然需在規(guī)則、規(guī)范內(nèi),每個元素都體現(xiàn)自我的形態(tài)美、體現(xiàn)其自我的意義。人不進入與自然發(fā)生身體的接觸,人與自然為互相獨立、觀察的狀態(tài)。
- ?現(xiàn)代極簡主義:有一定的禪宗思維,強調(diào)不變、當下的感受、自我的感受。人對自然是單向的觀察、檢視,不進入發(fā)生身體的關(guān)系、無進入生活下身體體驗。